1950年8月1日啟用的馬家溝機場第一代航站樓。
1979年啟用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航站樓。
2018年4月30日投入使用的哈爾濱機場新航站樓|圖片由省機場集團提供
□仇健 本報記者 王迪
上世紀50年代,一條跑道拉近了哈爾濱與世界的距離。幾十年來,哈爾濱機場的空中航線越織越密,構建起一張覆蓋全球的航空網絡,成為我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。
時間回到1950年,馬家溝機場作為軍民合用機場,條件簡陋,僅有一棟兩層樓充當辦公區(qū),候機室設在樓內,面積僅50平方米。1950年7月1日,開啟北京—哈爾濱—赤塔首條國際線;1955年1月1日,建立哈爾濱—北京首條國內航線;1958年10月1日,促成哈爾濱—齊齊哈爾省內航線首航。1968年,新綜合樓落成,候機室擴至200平方米。記錄顯示,1951~1954年間,哈爾濱機場客流量僅1045人,至1968年也只增長到2430人。
后來,因航班量增長,馬家溝機場不再能滿足需要。1974年,投資9238.1萬元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動工興建,于1979年12月建成通航。
哈爾濱閻家崗機場占地面積6829畝,建筑面積5.2萬平方米,航站樓面積7938平方米,能起降當時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機,可與當時的北京首都機場媲美。
1997年8月,投資12.03億元建設的哈爾濱閻家崗機場T1航站樓竣工投入試運行。航站樓面積6.7萬平方米,可晝夜起降大型客機。
1998年7月,哈爾濱閻家崗機場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。
2018年4月30日,13.5萬平方米的T2航站樓建成投用,黑龍江民航發(fā)展再次實現歷史性跨越。從馬家溝機場到太平國際機場,黑龍江機場舊貌換新顏。
自2018年起至今,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邁入了一個發(fā)展與蛻變的嶄新階段,持續(xù)不斷地推進機場擴建與改造項目,強化服務效能提升旅客體驗。
2023年,哈爾濱機場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080.5萬人次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持續(xù)保持東北第一。
2024年年初,“爾濱”火爆出圈,哈爾濱機場航班、客流高峰迭起、屢創(chuàng)新高,先后13次打破歷史紀錄。2月7日,哈爾濱機場保障航班起降528架次,運送旅客87482人次,均創(chuàng)通航以來歷史新高。
2024年7月,改擴建后的T1航站樓與T2航站樓融為一體,國際—國內、國內—國際旅客轉機可在同一航站樓內完成,解決了旅客來回奔波的煩惱,形成T1、T2“雙航站樓”華麗并肩、高效協同的服務保障新格局。
截至目前,哈爾濱機場運營航線243條、通航點117個,較2023年新增4個航點。